「畢業後,做自己喜歡的事。」這可能是不少人的願望,而 HOBBYHK 的創辦人世亨和阿興卻身體力行去實踐這句說話 – 將興趣發展為事業,不僅成就自己,亦點起一盞燈,為志同道合的人探路。

 

興趣成志業,實現自由自我

 世亨從中學起熱愛天文,而主修哲學的阿興則對生死教育有濃厚興趣,二人在嶺南大學天文學會中相識,及後一拍即合。臨近畢業時,他們發現不少年輕人會感到迷惘和掙扎,一方面想發展自己的興趣,一方面會憂慮生計的問題,往往最後會迫於無奈地選擇投身於人云亦云的職場之中。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工作的意義,如何讓自己及其他年輕人從工作中實現自我。

「現在許多人說Work-life Balance(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),但我不認同。因為這某程度代表了工作與生活切割,但我們希望畢業後仍能自由地做自己喜愛的事,可以在工作中表達、實踐和完善自我。」阿興娓娓道來。

因為對工作意義的深切反思,他們成立了 HOBBYHK,以「Hobby as Living – 點止興趣咁簡單」為口號,親身推動將興趣發展成事業,在社區不同平台上實踐和分享他們的熱忱和專業;另一方面,他們希望感染及凝聚志同道合的朋友,提供平台並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。

 

提供具熱忱及專業的興趣班

由成立至今,HOBBYHK 曾合作的機構和院校與日俱增,世亨主力在社區或校園裡舉辦天文教育活動,包括帶領公眾人士到戶外觀星;在中小學校內舉辦「吹氣星象廳」,讓學生不受地理、天氣、時間的限制,盡情在漆黑的模擬星空環境中認識天體;有時在特別的天文現象出現時,更會免費為街坊提供觀星工具及生動專業的導賞。因著對天文的熱愛,世亨孜孜不倦地與大眾分享天文知識,讓看似深澀神秘的宇宙,變得很有趣味和生活化。

而在大學主修哲學的阿興察覺到在這個時代裡,對「生命意義」的思考和討論對社會十分重要。他察覺到「生死」的話題在華人社會是種忌諱,甚少平台讓人開放地討論。於是他根據「意義感」四大支柱的理論,設計了多個生死教育課程、講座及活動,在社區及學校裡與參加者一起反思和體驗,過程中學習如何接納各種正負面的情緒。他曾帶領學生閱讀他人的遺書,令學生感動落淚,更重要是從中反思自己珍視的關係,了解自己對生死的態度和價值觀。

臨近訪問的尾聲,他們有感而發:「我們認為如果能夠一直以興趣作為職業,甚至幫助別人延續他們的理想,是多麼幸福的事。」HOBBYHK的成立,並非單單為了成就自己,而是希望每人都能忠於自己,活在當下做自己喜愛的事!

 

後記

筆者第一次遇見HOBBYHK的阿興和世亨,是在一次觀星活動,他們是講者,我是參加者。當日微雨多雲,沒有滿天繁星,但卻不減眾人興奮的心情。阿興在去程的巴士上,引領我們思考有關星空的問題,沒有艱深的天文用語,只是問及我們看到星空時的感覺,然後他分享了愛因斯坦對星空的看法。

從屯門到淺水灣,經歷約一小時車程,在阿興生動的分享下,時間如流星般轉眼即逝。下車不久,便看到世亨從山上逕步走來,他身穿一件卡其色連帽外套,頭戴藍色頭巾,手裏拿著電筒,帶領我們在漆黑的山路中前去觀星地點。雖然天氣不佳,初時只看到雲層,但世亨對天文的熱忱卻感染大家,他善用每分每秒,從行星、星座、到深空天體一一介紹,參加者都聽得饒有趣味,不時發問。臨近尾聲,雲漸散,眾人歡呼「星啊!」世亨馬上捉緊機會介紹那是天狼星⋯⋯

工作意義或許如此,如果我們只當是一份「搵食」工具,很容易會覺得麻木和迷失,也很難感染身邊的人。但從 HOBBYHK 的實踐裡,將興趣變為職業,對他人的影響可以更深,當中所帶來的滿足感亦令生活變得更有趣味和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