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真的控制不了自己。」
「讀書真的很苦,我不想讀書⋯⋯」
「同學總是用奇怪的眼光看我,我不想再吃藥了!」
這些話,來自一班學生,他們看起來和所有學生一樣,充滿活力,但他們在學習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援,他們是一班有「特殊教育需要」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,簡稱SEN)的學生。隨着社會意識提高, SEN兒童會被轉介評估。在孩子的成長黃金期內及早識別特殊教育需要的個案,讓他們得到適切的服務。然而,更多的SEN學生即使被識別,卻仍可能在學校、家庭無法得到適當的支援。
被遺忘的SEN學童
阿娟(化名)的兒子阿津今年15歲,在他7歲時被診斷患有多動症、過度活躍和專注力失調。不少SEN學生不只患有一種特殊學習困難。她的兒子小學開始就讀主流學校,因為學習困難,無法跟上學業進度,每天吃完藥後都睏得在課堂上睡覺。一回到家,真正的難關才開始。阿津因為難以控制情緒,經常做出對抗性的行為,如拳打腳踢。同時患有抽動症的他,抽動時會不自主地說粗言穢語。家裡於是每天無法安寧,阿娟也筋疲力盡。
阿娟陪兒子頻頻出入醫院將近10年:看醫生、聽講座、資訊心理醫生⋯⋯每天都為兒子煩惱。雖然近年病情有所好轉,但升上中學後,脾氣依然暴躁,甚至變本加厲,而最近,阿津亦退學了。
問及原因,阿津表示,「在學校一點也不開心,被同學歧視、被老師忽略,我就像怪胎一樣,為什麼不一早讓我停藥⋯⋯」
阿津只有15歲,但那強裝漫不經心的語氣比千斤還要重。然而,他的例子卻輕如一根羽毛,比比皆是。
而「童SEN同戲」看到社會上不同的「阿津」,於是成立社企,服務屯門區內的特殊教育需要家庭。與一般幫助SEN生的社企不同,「童SEN同戲」除了希望提升大眾對 SEN學童的關注,亦希望把服務焦點集中在家長及親子關係上,從最基本開始。
家長也需要支援
防止虐待兒童會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期間,以問卷形式訪問145名家長,了解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及其照顧者的需要,有八成半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因疫情而增加管教孩子的壓力;在等待評估或已評估組群的家長中,超過四成家長(52人)表示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,會以打罵方式處理,可見體罰的情況普遍。
而社協2020年8月的一項調查亦發現,逾八成SEN學童家長有自殺念頭,甚至有家長為了管教患過度活躍症及抑鬱症的兒子而用刀威脅。
「童SEN同戲」亦十分關注家長的情緒支援。團隊成員Gwyneth表示:「我們經常問家長,最需要的是什麼?他們總是說:最需要的是一起同行的人。」家長在面對SEN學童時,因為同一屋簷下,所以需要更多的耐性和包容,但是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,總會有摩擦和打鬧。而夾在中層的家長,往往是最困難的。「他們沒有經驗,又不知道在哪裡找支援,最無助。」 普遍SEN學童轉介評估需時起碼半年,長時間的等候,不僅會錯失黃金期,家長也不知如何應對,會增加雙方的爭執,孩子的病情也或許因而更嚴重。
於是,「童SEN同戲」便把服務集中於推廣和協助上,相輔相成,用形象化的卡通,把特殊教育需要的相關資料在網上展現。為了讓家長有同行者的陪伴,「童SEN同戲」透過建立家長WhatsApp群組,讓他們互相交流和扶持,獲得情感及經驗支援,關顧自身的身心需要,學習自我放鬆及減壓方法。日常,團隊也會舉辦親子活動及家長課程,如日營、參觀博物館或邀請專業導師舉辦烹飪班等,讓親子透過互動交流改善關係。
成員James曾說︰「家長專注照顧SEN小朋友時,往往會忽略了自己的感受,而旁人眼光往往就是他們壓力的最大來源。我們希望藉着家長間的經驗分享,以及不同的親子活動,讓他們了解到小朋友玩樂時開心的另一面,能有所得着。」